
鐵建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 劉飛香
記者:鐵建重工在2015年迎來了開門紅,在上海盾構集中采購中一舉奪標6臺大直徑盾構,外部市場占有率達到30%,這是企業營銷戰略和市場提升上的突破嗎?
劉飛香:經營機制改革創新是鐵建重工2015年工作的重頭戲,我們正在全面落實中國鐵建張宗言總裁提出的“經營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理念,大力實行“技術先導、服務驅動、精準營銷;區域牽頭、板塊負責、重點協同”的經營工作思路,完善經營制度,強化經營組織建設,增強經營服務功能,調整經營戰略結構,提高企業的整體經營能力。這次上海奪標是很好的證明。
記者:鐵建重工提出了打造“三型”企業,這是企業轉型跨越發展的目標嗎?如何打造“三型”?
劉飛香:打造創新型、啞鈴型和服務型“三型”企業是鐵建重工成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打造創新型企業就是要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打造啞鈴型企業,就是堅持重點抓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服務環節,其關鍵是按啞鈴型來配置企業資源。打造服務型企業,首先是擴大業務范圍,其次是轉變服務意識與手段,向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要想實現集團“三型”企業目標,我們必須持續打造5種核心競爭力,即識別、引領和創造市場需求的能力;敢為人先的自主快速創新能力;高效的資源系統集成能力;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優質服務能力;企業機制的牽引與推動能力。
記者:在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規劃的落地中,鐵建重工作為研制國之重器的企業,如何發揮主力軍作用,在“走出去”和“引進來”上有所作為?
劉飛香:鐵建重工必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軌道設備產業要堅持“走出去”戰略,用我們已經積累的高速鐵路道岔、彈條扣件等成熟技術,利用中國鐵路“走出去”和中國鐵建海外項目,與國外相關企業合作,達到快速進入國外市場的目的;地下裝備產業堅持“引進來”戰略,要利用國外公司品牌與技術,達到立足和占領中國及海外新興市場的目的,采取合作為主、并購為輔的策略。
記者:“中國制造2025”概念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鐵建重工作為中國鐵建工業制造板塊的核心企業,如何打造自己的工業藍圖?
劉飛香:事實上從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的兩化深度融合到德國政府將工業4.0作為國家戰略,以及“中國制造2025”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智能制造為核心。鐵建重工將緊緊圍繞智能制造這個突破口,努力打造產品、車間、流程、服務4個智能化,從縱向實現研發、管理、制造及售后服務數據流的暢通無阻,從橫向實現以鐵建重工為核心,供應商和客戶為外圍延伸的整個產業鏈的數據流貫通,最終形成客戶、企業、供應商互利共贏、良性發展的重工產業生態鏈。